广东资讯网 广东资讯网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RSS地图
首页 | 国际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潮州新闻 | 东莞新闻 | 其他市区 | 中山新闻 | 国内新闻 | 广州新闻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潮州新闻 >

弘扬工匠精神 成就“最美工匠”

时间:2017-10-02 00:09阅读:

  他们是立足岗位、创新工作的一线职工,是精益求精、默默坚守的手工匠人,是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9月29日晚上,由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潮州日报社、潮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展的2017年潮州市“最美工匠”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王泽武等10名来自不同行业的“最美工匠”在颁奖典礼上接受表彰。

  为更好培育新时期我市各行各业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充分展示我市各行各业优秀职工的新形象,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职工把工匠精神作为普遍价值取向,本报今天特别推出《最美工匠》专题报道,聆听这些“最美工匠”的心声。

  感言

  王泽武:

  热爱为先 创新求变

  本报记者 詹妙蓉  

  享有“中国瓷都”美誉的潮州,先后涌现出一批批陶瓷艺人,广东松发陶瓷有限公司设计师王泽武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深耕于陶瓷设计行业27年的手艺人,巧手指尖雕琢出潮州瓷的精美世界,近日被评为潮州市“最美工匠”。

  如何理解“最美工匠”的精神内涵?在王泽武看来,“只有对一个行业足够热爱,才能不计回报、潜心钻研。”一件作品,从构思到制作都要经过反复思量、千雕万琢。他认为,所谓工匠精神,无关乎运气或天赋,只关乎自身的热情与努力。即使经历无数次失败或挫折,最终仍能淡然一笑:无他,唯热爱尔。

  王泽武坦言,如今,日用陶瓷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要注重日用瓷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更要根据陶瓷市场的变化,力求创新,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作为陶瓷设计行业领军人物,王泽武表示,现代人追求个性发展,传统的流水线陶瓷产品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装修风格要搭配统一格调的陶瓷产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摸索,适时创作出个性独特的新产品。”墨守成规也许稳妥,却并非工匠所求,创新求变需经千锤百炼,但他始终孜孜不倦。“以后退休了,我还想继续做陶瓷设计,创作更多新颖的陶瓷作品。”王泽武如是说。

  方志伟:

  适应市场需求 不断创新作品

  本报记者 杨燕芳  

  “工匠精神便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做得更好。”方志伟如是说。

  方志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潮州麦秆画研究艺术馆馆长,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四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潮州麦秆画的继承和发展。在他的坚持下,潮州传统的麦秆画艺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他认为:“举办‘最美工匠’评选活动,主要在于树立典型,促使大家发挥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作品。”因此,在他看来,获得“最美工匠”称号,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鞭策着他要继续坚守传承的职责,将潮州麦秆画发扬光大。

  面对一度濒临失传的潮州麦秆画行业,方志伟建议,既要传承,又要创新,要为这项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在作品创新上,要更有水平。可以将麦秆画和旅游结合起来,制作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和家庭装饰相结合,生产出更适应市场需求、大众消费的产品。”同时,他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帮助麦秆画做好宣传推广,让这门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去。

  李淑英:

  培养工艺人才 传承潮绣技艺

  本报记者 吴冰  

  1948年出生的李淑英,是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祖辈四代从事刺绣工艺,五十多年不断探索磨炼,她娴熟地掌握高超的传统刺绣技艺。李淑英说,她一辈子沉浸于潮绣世界中,用针线绘出瑰宝。虽然她已经获得过不少荣誉,但对名利看得仍较为淡然,对于能获得“最美工匠”的称号她很是喜悦,这是社会对她的肯定和认可。对于“最美工匠”一词,在李淑仪看到就是要勤勤恳恳的工作,获得荣耀后更应该如此。

  李淑英表示,潮绣历经千年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任何机械化生产所不能替代的,但相较之下生产效率会较低,有时一份作品需要合力数月才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潮绣在海内外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潮绣也不例外。李淑英说,虽然她很乐意教授刺绣技艺,但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学习潮绣。不少后生仔认为潮绣技艺学习难度大,且经济收入低、做了一辈子也默默无闻,所以不愿意学。此次“最美工匠”评选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起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让潮绣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对于潮绣的发展,李淑英建议,要重视潮绣人才的培养,可通过运用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培养新生代力量,打造具有较高水平潮绣人才队伍,让传统潮绣文化和工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吴闻鑫:

  不断推陈出新 提高泥塑艺术

  本报记者 杨燕芳  

  “工匠精神,工字在头,意味着要踏踏实实工作,是一种不追求浮夸,对工艺、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竭尽全力做出最好作品的精神。”大吴泥塑第24代传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吴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闻鑫如是说。

  “在当前这个社会环境,不少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作品质量,粗制滥造。”吴闻鑫告诉记者,“提倡工匠精神,必然对社会经济发展、行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这也是市总工会举办‘最美工匠’评选活动的意义所在。”

  对于获得“最美工匠”称号,他谦虚地表示:“这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我想我以后更应该用工匠精神来要求自己,继续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近年来,大吴泥塑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符号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但吴闻鑫认为,它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人们对大吴泥塑的认知存在一定误解,认为我们这是‘土安仔’,没有经过火烧,不利于收藏和保存,事实上,大吴泥塑都是经过低温窑烧处理过的,甚至有人认为土安仔就是地摊货,玩泥巴,这些误解都不利于大吴泥塑这个行业的发展。”

  吴闻鑫建议,大吴泥塑要想发展,除了要加大宣传,改变大众对它的误解,最重要还是要走精品路线。“作为泥塑艺人,我们要发挥工匠精神,不断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提高大吴泥塑作品档次。”

  林伟周:

  打响茶品牌 提升影响力

  本报记者 吴冰  

  林伟周,广东南馥茶业有限公司总农艺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和农艺师、食品工程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获得“最美工匠”的称号,林伟周表示很是喜悦与自豪,此称号对他来说,既来之不易也是人们对自己的认可与信任。如何理解“最美工匠”这个词,林伟周认为,“最美”意味着有责任、有担当,自己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是不够的,还要能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为促进潮州经济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林伟周认为,茶叶生产是潮州特色的传统产业、优势农业和绿色产业,提升凤凰单丛茶的质量,加大对单丛茶的宣传,把它打造成海内外知名品牌,将会大大推动潮州茶产业的发展。如何打响茶产业这一品牌呢?林伟周建议,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过度的开垦会导致茶叶生产片区水土流失,破坏了绿色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山地上的生态林,才能防止水土流失,为茶树生长提供最佳环境,从而保证茶叶的质量。其次是要突出抓好产业规划,提高我市茶叶质量安全系数,打牢凤凰单丛茶产品质量基础。再者是要与时俱进,借助电商平台拓宽销路。随着电商的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的潮州凤凰茶将能传播得更远、更广泛,潮州底蕴深厚的工夫茶文化也将为更多人所知晓。

  章燕城:

  坚持工匠精神 拉出更好壶艺

  本报记者 郑媛  

  章燕城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6岁随其父学艺,制作手拉壶至今已有40多年,深得其父真传,作品屡次获奖。近日,章燕城又在“最美工匠”评选活动中再次获奖。

  对于“最美工匠”一词,章燕城认为,“最美工匠”都必须有一种“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就是要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做到吃苦耐劳,专心敬业、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像做手拉壶,我觉得挺能体现工匠精神,因为一件完美的作品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完的,从开始制作到最后成品要历经70多道工序,有些精美的作品甚至要经过几年才能出一件,这真的需要‘精耕细作’,要全身心投入而不是漂浮于表面,真正地做到精细再精细。”章燕城说,此次获奖固然是对他多年来从事手拉壶行业的一种肯定,在自己今后的手拉壶创新道路上仍会不断探索,将手拉壶人的“工匠精神”坚持到底。

  作为手拉壶行业的领头人,章燕城觉得这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推广手拉壶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做到推广,他认为,政府要加强手拉壶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潮州手拉壶的知名度和艺术感染力。其次,提倡行业内要相互学习,加强交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制作技艺,大胆开拓创新,培养技艺人才,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最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构筑潮州手拉壶的流通平台,促进手拉壶行业的发展。

  辜柳希:

  用作品来说话是最好的诠释

  本报记者 郑新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项目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辜柳希认为,此次活动有利于发扬潮州各行各业工匠精神,对潮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辜柳希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通过他的双手,让看似沉静的木头重新焕发生机活力,让它们的生命得到无限延续。作为传统工艺,潮州木雕的创作并不容易,有时候一件作品的创作需要长达数年的时间,对于辜柳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老一辈们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此次获评“最美工匠”称号,他认为他有责任在制作木雕作品的过程中,重视“工”的作用,用作品诠释工匠精神,更有义务将这种工匠精神加以发扬,让潮州的木雕行业得以发展。

  辜柳希说,潮州木雕行业向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广,离不开一代代木雕人的传承和创新。要让木雕产业化发展,就是要在保留过去传统工艺的同时,提高木雕作品生产效率,形成规模化生产,减少生产成本,让艺术品走向民间、走向生活。

  风采

  刘研:

  “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最美工匠”

  本报记者 杨燕芳 实习生 李璐研  

  一个小小的陶瓷元件,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器件事业部副总经理刘研,向记者道出了他们多年来的成果:光纤陶瓷插芯,高精度的特种陶瓷元件,是光纤通信网络中最常用、数量最多的精密定位件,对于保证通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刘研告诉记者,以前,光纤插芯产业几乎被外国垄断,中国只负责生产,“原材料靠进口,模具也靠进口。”2009年,他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三环。8年时间,他与他的团队成功攻克了光纤陶瓷插芯的多项国际技术难题,将需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和模具进行国产化推进,为公司该项产品的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我们攻克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插芯材料的国产化。”刘研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的方法,检测日本进口原材料里面的结构和成分,再找国内本土的供应商合作开发原材料。“光这个过程,我们就磨合了四五年。”2012年至2013年,原材料国产化后,光纤陶瓷插芯的成本实现大幅度降低。

  “外国垄断时期,单单一个陶瓷插芯,就要10块钱。现在1块钱几毛钱。”而这,对于中国来讲意义重大。“中国现在的市场需求量,一年可能要将近20亿个插芯,如果一个10元,一年就要200亿。”

  原材料国产化后,刘研和他的团队又开始了模具开发。为了开发出几个微米级别的模具,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有时候加班到凌晨一、二点,只为了检测模具中的一个配件。普通一根针的直径在150微米,而他们要精确到几个微米,可想而知,难度多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公司的陶瓷插芯产品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善,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公司该项产品产销量占世界90%以上,稳居世界首位。

  “我们公司主导的还是团队合作,包括我获得‘最美工匠’称号,我认为我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人物,这些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整个团队的。我们整个团队都是‘最美工匠’。”

  在刘研看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的工匠精神,考虑问题不会固定一个思维模式,会竭力去想更加适合做好产品的途径。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有这种工匠精神,我们就可以跳出来,重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他认为,当下的中国急需这种创新的工匠精神,“现在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想做中国设计。这种工匠精神可以指导中国逐渐地走向世界。”

  李中庆:

  创立东潮木雕“混血”流派

  本报记者 郑媛  

  在潮州市“最美工匠”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李中庆,出身于浙江东阳。他用专一的心,叩开了神秘的木雕艺术之门,又用工匠之手,雕刻自己的人生梦想。他以大量鬼斧神工的艺术大作,创立了东潮木雕“混血”流派,被授予“世界文化艺术金像奖”。

  幼时,李中庆就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童年,3岁那年,由于患上小孩麻痹症,造成他左腿残疾。命运捉弄了他,他却没有向命运低头,17岁那年,他有幸师从东阳木雕界赫赫有名的“雕花宰相”郭志高,得到了郭志高木雕艺术的真传,成为郭志高最为得意的门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是李中庆艺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当时他已是木雕师父,带着几名徒弟前来潮州发展。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他,只能从“零公里”出发,在一家木雕厂从事木雕活,后来又与潮州本地一木雕大师创办了木雕企业,担任起了设计师。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中庆接手修复潮州广济桥工程中亭台楼阁的整体修复任务,这些亭阁全部为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雕刻需采用的技法包括圆雕、通雕、浅浮雕等,工艺难度要求极高,但李中庆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将所有亭阁修缮完毕。修缮一新的湘子桥亭阁成为潮州市一大景点,李中庆在潮州的名声也由此大振。

  此后,李中庆开启了他艺术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工程——融合东阳和潮州两大木雕流派的艺术特色,创立“混血”型的东潮流派。“我把以立体造型为特色的潮州木雕,与以平面浮雕为特色的东阳木雕,将这两种不同风格艺术完美地融合起来。”李中庆告诉记者,雕刻而成的作品既有潮州木雕的立体感,又有东阳木雕的层次感。

  近日,李中庆获得“最美工匠”的称号,在谈到自己被评选为“最美工匠”的感受时,李大庆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对我这个东阳籍潮州人的厚爱,也是对我艺术探索成果的认可。这不仅是荣誉,更是鞭策。”李大庆说。

  在木雕行业钻研了这么多年,李中庆认为,木雕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步的,对东阳和潮州这种“非遗”文化的传承,应当是批判性的继承和扬弃性的创新。传承不是死守,死守就是停滞、倒退,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超越。在谈及今后如何创新时,李中庆觉得,创新不仅包含着技艺的创新,还包含着题材的创新。他说,前辈留下的传统技艺是经验,而不是紧箍咒,如果只有“依葫芦画瓢”,“非遗”文化便会在逐渐萎缩中走向消亡。因此,木雕艺术和木雕题材的创新事关木雕艺术的“重生”,是木雕艺术家的“天职”!

  而今是“知天命”年龄的李中庆依然信心百倍,他决心以自己的工匠之手,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木雕艺术作品,去美化人们的生活。

  张来得:

  加强菜系交流 推广潮州菜

  本报记者 杨燕芳  

  一个人的出生地是一辈子挥之不去的印记,中国烹饪大师、潮州市开发区潮皇酒家主厨张来得用他的厨艺生涯,印证了这一点。出生于潮州,即使多年在外修习厨艺,走遍全国各地,旁通多种菜系,但潮州菜注重精细、清淡原汁原味的特色对张来得的影响依旧十分深远,他也一直致力于潮州菜的传承与创新。

  张来得从小便十分热爱厨房工作,每次看到别人做菜好吃精致,他的想法都是:“我来做肯定不输别人!”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对烹饪的热爱,他在十七八岁选择入行,成为一名厨师。

  学徒之初,张来得便表现出特有的厨师天赋,做出的菜肴常常获得顾客的称赞。但他并不止步于此,他主动学习,勤于钻研,认真琢磨每一道菜,研究开发新的菜品。为了向一些手艺好的厨师学习、讨教,他经常白天工作,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取经。现在的他,依旧认为厨艺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常常去旁听课程,了解现在流行的餐饮之道。

  从事餐饮行业这么多年,张来得走南闯北,先后走遍全国各地,学习各种菜系,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潮州菜,特别在食材搭配、营养成分分析上,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现代人越来越讲究营养搭配。像传统潮州菜里面很多炖汤,每次都要炖很久,有时候反而容易造成营养流失。”

  正是这种对潮州菜不断钻研的精神,2008年,张来得被聘请作为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村的中餐总厨,带领600多名全国各地选拔起来的厨师为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烹饪美食,最终受到了奥组委的嘉奖,被评为“餐饮管理优秀奖”。“各国运动员每次吃饭都赞不绝口,女排教练郎平更是天天到场。”

  近年来,他投身烹饪教育,在韩山师范学院,把自己的烹饪经验、人生的历程感悟及做菜的功夫手艺传授到学生的手中,让学生们能更好地把潮州菜发扬光大。

  “潮州菜要发展,还是要走出去。”张来得认为,潮州菜厨师要破除各自为战的保守思想,通过烹饪协会、厨师协会等平台,加强切磋交流,同时借助与其它菜系的交流,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潮州菜推陈出新,继续打响潮州菜的知名度。“此次获得‘最美工匠’称号,让我觉得我更有责任、更有义务要去和其他厨师多交流,传播新菜式、新做法,继续坚持做健康卫生的饮食,推广我们的潮州菜。”

上一篇:当好土地守护神 打出一番新天地 下一篇:提高道路绿化水平塑造饶平良好形象
本栏随机推荐新闻
·加强动态监管突出治理
·做好防御暴雨灾害工作
·市部署系统推进商事制
·我市召开创建平安潮州
·确保让群众度过平安欢
·保持干劲和整治态势切
·细化工作任务狠抓工作
·确保9月底前完成《总
·发挥保险资金作用助力
·超前谋划全面部署 抓
·灭蚊防蚊筑牢登革热防
·“凤大晚蜜”通过省级
·规范垃圾处理改善人居
·守护孩子开心上学
·市领导督查湘桥枫溪食
相关新闻
·华夏博物馆潮州古城分
·推动城市发展 造福潮
·狠抓精准扶贫 加快脱
·潮州移动做好通信保障
·刘小涛殷昭举与益海嘉

友情链接
广州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东莞新闻 | 中山新闻
粤ICP备12053410号-1 Copyright © 2014-2017 广东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