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资讯网 广东资讯网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RSS地图
首页 | 斗地主| 国际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潮州新闻 | 东莞新闻 | 其他市区 | 中山新闻 | 国内新闻 | 广州新闻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广州新闻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该如何建设?广州地区院士们来献策

时间:2019-06-22 17:09阅读:

“2019年广州地区院士咨询座谈会”昨日举行

6月21日下午,由中国工程院、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工程院科技合作办公室、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承办的“2019年广州地区院士咨询座谈会”在广州东方宾馆举办。此外,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委员会工作会议也在当天同期举行。

咨询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等14位院士围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题进行讨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和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高战军列席活动。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接下来,广州应如何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聚焦创新驱动,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正是当天咨询座谈会研讨的主题。

在咨询座谈会上,多名院士对广州科技基础好、创新氛围浓、综合优势强等优势表示肯定,指出了广州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中肯分析了广州的短板和不足,为广州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表示,广州的科教资源很丰富,具有人才的优势和产业机构、综合交通等方面的机构优势,应当也必须发挥出核心引擎的作用。如何助力广州科技创新的发展?他建议,要发挥优势,加强院地合作,推进院地合作资源共享。

■统筹: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何生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孙毅 龚吉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

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作为第一位发言的院士,他建议,希望依托高水平大学,从而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为什么要依托高水平大学呢?”高松院士表示,因为高水平大学有着各方面的良好基础,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星期六工程师”,帮助企业解决现实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技术进步。加上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80%在广东就业,近50%在广州就业,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松提到,依托高水平大学来建立研究院,有着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比如说定位比较灵活,“应用和转化的研究对于解决产业和行业目前的问题很有帮助;而前沿基础和未来技术研究,可以为大湾区长远的、未来的新产业提供源泉和基础。”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相对稳定的学术人力资源,使得研究院的研究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同时利用大学学科的丰富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可以依托学校和研究院建设的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共用,提高使用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

“核心技术,一定要靠自己研发”

对于如何“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张偲提出了三点建议。从大学毕业之后,张偲就一直在广州工作,至今已经30多年,他希望广州出台相关政策,引进优良资源,有助广州更快发展。

“核心技术,一定要靠自己研发。在经济强市的过程,需要重视核心技术研究。”张偲院士明确表示,在核心技术方面,原创平台的建设很重要,目前广州已经高度重视这方面,但这是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要一以贯之勇敢地走下去,才可以把基础应用技术做好。”

张偲院士是海洋生态工程学术带头人,还特意提出了对于生态安全、生态优先的建议。他认为,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必须要坚持的。由于大湾区地理环境,如台风很多,这方面要加强灾害预警预报,加强灾害防治。

此外,涉及到大湾区的自然资源,如海岸带、海岛、岛屿,这些资源是大湾区一个宝贵的增量,“要把握好、研究好,特别是海岸带的生态建设。”张偲院士建议,人类行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给海岸带生态修复留出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

建议发挥粤港澳院士群体的智库作用

“要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首先要建一个实质性的粤港澳三地的高端科技人才联合会,要有地方、经费和人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吴硕贤直言,哪些专家在哪些领域,有什么成果,特长是什么,要如数家珍弄明白,做到心中有数。

他表示,要充分发挥既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如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建筑学领域设立的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筑、规划和园林等方面有很强实力。

此外,他还建议应该更好地发挥粤港澳院士群体在科技咨询、决策、合作研发、科技教育及科普等方面的作用,可以在广东院士联合会基础上,组建粤港澳院士联合会,从而发挥其智库作用。

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的他认为,应更强调推行绿色建筑的重要性,这是人类解决能源与环境危机的重大举措。“我们在建筑利用太阳能以及风能方面要加强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相结合,新建的建筑要按绿色建筑的标准来建,还要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

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 让高端成果在广州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把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放在第一位。

她说:“广州要做的是战略新兴、前沿、高端的产业,这就涉及到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部分。例如智能制造就需要自动化、材料等多领域的人才。还有医疗器械行业也是多学科融合的行业。我们的科技要往前发展、走到世界前沿,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协同创新很重要。”

她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很好的契机,广州作为中心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需要跟其他区域协同、创新。新兴产业越是高端,技术门槛就越高。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部分企业竞争力还比较低,研发投入偏少,和国际大企业的竞争处于弱势。因此,她建议,广州可以花大力气,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建设几个协同创新中心,把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化人员、政府、社会资金都放在里面。如此一来,可以让这个中心成为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可以是研究单位的技术孵化部门。

“不是撒芝麻,而是重拳出击建几个,哪怕是做试点找经验,也能解决一些问题。要做长期的统筹设计,重点布局,重点培育高端、新型企业。可以给政策、资源,撬动社会资金一起投入。政府在新型企业刚长出来的时候,推他一把,这不是一两个科研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措施,最终能促成高端成果在广州的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

要注重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则谈到了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表示,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引进国外尖端人才方面,政府比较集中在引进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但在引进企业研发人才方面,特别是企业里对攻坚起到重大作用的高级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方面比较欠缺。“当然这可能跟信息的不对称有关系,可能他们很难参与国内的评价体系,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他认为,人才的引进不光是个别尖端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养。企业里面很讲究团队协作,在公共平台上利用各种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进行合作才能产生新的高科技。另外要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

“日常,大家讲产学研,顺序一般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这个不完全对,其实很多新兴的科学、前沿的课题是在工程化、规模化、产业化中来的,两者间不是反向的,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来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

建议做好与产业的对接 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方滨兴,现任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在发言过程中,他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他表示,目前理工科的实验室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短板。这原因在于建设经费缺口较大、预算申报和经费使用流程较长、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审批艰难。

对于科研经费,他表示,在国家或广东省出台针对高校的鼓励政策后,希望广州大学可以先行先试,待广州的细化政策出台后再按广州市政策规定执行。此外,希望能借鉴部、省属高校经验,每年设定一定经费额度,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政府工程项目,支持学校在急需的实验室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主组织论证、评审、招标采购、施工和验收,以此加快学校教学科研配套项目的建设进度。

此外,对于工科发展和产学研孵化基地不足且不便与产业对接的问题,他建议,比如像广州大学引进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到广州高新技术产业最集聚的地方,如黄埔、南沙区,便于做好人才与产业的对接,真正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

广州应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多做贡献

“广州在国内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很多方面长期走在前列,今后要怎么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曹春晓提出了两个建议。

他说,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不单单是芯片,中国还需要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卡脖子”技术,比如航空领域“卡脖子”的是发动机。广东、广州可以思考自身有哪些领先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多做贡献。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怎么让创新创业成果真正落地,一些重点项目可能要好好研究一下。”他坦言,现在有些项目听起来很漂亮,实际上有点虚,仍需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要真刀真枪地去做,此外还要研判这些成果是不是真正到了成熟的时候,能否对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希望广州可以再发力,为大湾区发展润色。”

精彩发言

广州虽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但一定要抓紧制造业的建设,广州至少40%GDP是来自于制造工程,这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于工业4.0,希望广州市能给予相关的政策,对此进行扶持。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

在广州生活、出行,我发现这边的交通面临一些挑战,无论是地面和轨道交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自己也参与过新加坡交通部主导的交通改善的工作,很有意愿为广州做一些可行的工作。

——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纮

数学教育很重要,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需要政府来牵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

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 让高端成果在广州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把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放在第一位。

她说:“广州要做的是战略新兴、前沿、高端的产业,这就涉及到越来越多学科交叉的部分。例如智能制造就需要自动化、材料等多领域的人才。还有医疗器械行业也是多学科融合的行业。我们的科技要往前发展、走到世界前沿,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协同创新很重要。”

她指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很好的契机,广州作为中心城市,有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需要跟其他区域协同、创新。新兴产业越是高端,技术门槛就越高。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很好,但部分企业竞争力还比较低,研发投入偏少,和国际大企业的竞争处于弱势。因此,她建议,广州可以花大力气,在关键领域重点投入、建设几个协同创新中心,把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化人员、政府、社会资金都放在里面。如此一来,可以让这个中心成为企业的研发部门,也可以是研究单位的技术孵化部门。

“不是撒芝麻,而是重拳出击建几个,哪怕是做试点找经验,也能解决一些问题。要做长期的统筹设计,重点布局,重点培育高端、新型企业。可以给政策、资源,撬动社会资金一起投入。政府在新型企业刚长出来的时候,推他一把,这不是一两个科研项目可以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协同创新措施,最终能促成高端成果在广州的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

要注重引进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叶思宇则谈到了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他表示,他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引进国外尖端人才方面,政府比较集中在引进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终身教授,但在引进企业研发人才方面,特别是企业里对攻坚起到重大作用的高级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方面比较欠缺。“当然这可能跟信息的不对称有关系,可能他们很难参与国内的评价体系,没有办法真正发挥作用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他认为,人才的引进不光是个别尖端人才的引进,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养。企业里面很讲究团队协作,在公共平台上利用各种专业的知识和人才进行合作才能产生新的高科技。另外要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

“日常,大家讲产学研,顺序一般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这个不完全对,其实很多新兴的科学、前沿的课题是在工程化、规模化、产业化中来的,两者间不是反向的,要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来解决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

建议做好与产业的对接 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方滨兴,现任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在发言过程中,他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建议。他表示,目前理工科的实验室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短板。这原因在于建设经费缺口较大、预算申报和经费使用流程较长、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审批艰难。

对于科研经费,他表示,在国家或广东省出台针对高校的鼓励政策后,希望广州大学可以先行先试,待广州的细化政策出台后再按广州市政策规定执行。此外,希望能借鉴部、省属高校经验,每年设定一定经费额度,区别于其他领域的政府工程项目,支持学校在急需的实验室建设、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自主组织论证、评审、招标采购、施工和验收,以此加快学校教学科研配套项目的建设进度。

此外,对于工科发展和产学研孵化基地不足且不便与产业对接的问题,他建议,比如像广州大学引进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可以到广州高新技术产业最集聚的地方,如黄埔、南沙区,便于做好人才与产业的对接,真正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需要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

广州应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多做贡献

“广州在国内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很多方面长期走在前列,今后要怎么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曹春晓提出了两个建议。

他说,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不单单是芯片,中国还需要思考哪些是自己的“卡脖子”技术,比如航空领域“卡脖子”的是发动机。广东、广州可以思考自身有哪些领先的技术,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多做贡献。

“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怎么让创新创业成果真正落地,一些重点项目可能要好好研究一下。”他坦言,现在有些项目听起来很漂亮,实际上有点虚,仍需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研发工作,要真刀真枪地去做,此外还要研判这些成果是不是真正到了成熟的时候,能否对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希望广州可以再发力,为大湾区发展润色。”

精彩发言

广州虽然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但一定要抓紧制造业的建设,广州至少40%GDP是来自于制造工程,这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对于工业4.0,希望广州市能给予相关的政策,对此进行扶持。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杜如虚

在广州生活、出行,我发现这边的交通面临一些挑战,无论是地面和轨道交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自己也参与过新加坡交通部主导的交通改善的工作,很有意愿为广州做一些可行的工作。

——新加坡国家工程院院士李德纮

数学教育很重要,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些需要政府来牵头。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

上一篇:纾困暖民心!白云石门街成立3个“两代表一委员”联络站 下一篇:第八届金交会开幕 新快报金融扶贫展位获好评
本栏随机推荐新闻
·广铁增开动车60.5对
·小长假!海珠湿地公园
·花都区粤菜师傅厨艺大
·“广州善融扶贫长廊”
·广州今天有雷阵雨 明
·急!转车时不慎将文件
·纾困暖民心!白云石门
·龙舟竞渡 文化飘香
·大雨即将来临,市民政
·南沙八成劳动争议调解
·女孩下跪哭求交警“别
·外嫁女穿旗袍 回娘家
·17件达·芬奇作品亮相
·端午小长假,为何越来
·百家企业进广州技校“
相关新闻
·第八届金交会开幕 新
·又是别人家的学校!广
·广州艺博会开幕 首日
·广州养老机构发展抢先
·第八届“金交会”广州

友情链接
广州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东莞新闻 | 中山新闻
粤ICP备12053410号-1 Copyright © 2014-2018 广东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