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资讯网 广东资讯网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RSS地图
首页 | 国际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潮州新闻 | 东莞新闻 | 其他市区 | 中山新闻 | 国内新闻 | 广州新闻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主页 > 广州新闻 >

玩在广州 “玩乐”中承载文化 传承中重现记忆

时间:2019-08-28 02:40阅读:

           

■广东粤剧院的粤剧演员们在表演粤剧折子戏《表花》。 ■彭嘉志说,现今的“讲古”,不但要将题材讲熟,还要在传统题材里找出新的东西。 ■天河珠村乞巧节仪式上,巧姐们精心制作的“摆七娘”手工艺品。 拥有 2000多年历史的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文艺,粤剧、讲古、乞巧……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传承与创新中,它们一方面承载着广府人的玩乐功能,另一方面已融入广府人的血骨。

古与今碰撞,传统与现代相融,如今的广府玩乐模式,正焕发出新活力,成为了广州城市形象的全新演绎,并以更为瞩目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关注。

PART 1 老传统·广府人文精神诠释

粤语讲古 “广府人生活习惯的延续”

若你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州,也许会成为粤语讲古坛下过千观众的其中一员。再往后点,也许你一回家就会趴在收音机旁,期盼着一天一集的粤语讲古节目。“当时又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没有手机,不能上网,所以每天就喜欢听讲古,他们会讲很多中国的经典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射雕英雄传》等等。”“老广”黄先生说。

时至今日,粤语讲古已经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仍能在讲古坛下见到几十位观众。提起粤语讲古的吸引力,彭嘉志在接受专访时表示,“老人家会说我小时候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我听几十年了,只是延续我的生活习惯而已。”

彭嘉志认为,粤语讲古融注了很多人们日常已经很少用到的词汇,以及粤语独特的发音和一些语言的叙事语法结构。粤语讲古的内容里也包含了广府的很多风俗习惯,以及广府人的一些生活哲学。这些传颂的内容给了广府人很大的认同感,能让他们产生共鸣,所以人们会愿意去接受它。

14岁开始接触讲古,到现在,彭嘉志也在培养着自己的弟子。“每年我自己亲手教的大概有3000个学生。但是真正能自己登台去表演一个比较成熟的节目的,只有20~50个人。”粤语讲古需要花费很多心力,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坚持下来,投身到非遗的传承中去,来保留广府人的生活文化记忆。

粤语讲古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彭嘉志说,“讲古”不等于“讲故事”,它是一种曲艺的形式。

粤剧 “广府人心中的乡愁”

广府的艺术来源于广府人的生活,不仅带给他们美的体验,也让他们在其中观照自身。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粤剧凝聚着广府民系的地域文化传统。

“粤剧扎根于粤语地区,呈现的就是岭南人的真实生活。”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在接受专访时说,粤剧是广府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开放、包容,其中的元素体现着广府精神,“它就像是我们广府人的一个乡愁,永远植根于每一个广府人的心里。”

曾小敏身上本身就有着广府人务实的精神。作为粤剧名家,2017年5月,曾小敏凭借粤剧《白蛇传·情》中“白素贞”一角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19年6月,荣获文华表演奖,这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曾小敏说,粤剧在广东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是本土独有的。“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场,过多几年,看粤剧会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时尚。”另一方面,她希冀粤剧能做好资源上的链接,成为文化共融共通的纽带,为搭建城市品牌文化给予更好的助力,打造更好的平台。

乞巧节 广府人民俗节日的缩影

如果说听粤剧和听粤语讲古已经成为广府人的日常,那每逢节庆,广府人的民俗活动——迎春花市、广府庙会、赛龙舟、沙湾飘色等更是成为了城中的“大日子”。

在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的天河珠村,每年七月初一,都会进行特有的乞巧仪式。“迎七娘”是其中的第一个部分。仪式中,身穿传统服饰的玉女(多为村中的未成年女孩)捧着象征美好祝愿的十宝依次递给巧姐,仪式主礼人口念祝福语,引领众人绕供案环行一周,行拜祭礼请七仙女下凡。

乞巧节的另一个仪式就是“摆七娘”。巧姐钟阿姨说,她们提前两个月就要开始准备手工艺品,一针一线,一桥一花,都要亲自制作。“最难做的是谷花,稻谷很小,要粒粒都对称,要一颗颗黏上去。”桌上工艺品琳琅满目,而鹊桥上活灵活现的喜鹊就出自钟阿姨之手。她说,几岁大的时候,她就去巧姐的窗口偷偷看她们做手工,“实在是很感兴趣。” PART 2 新演绎·现代广州的表达

传统民俗活动和民间文艺的新形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州人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而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中做文章,广州有了更多创新尝试。

作为广东粤剧院的党委书记、副院长,曾小敏领导着团队带着“粤剧”这门艺术更深入人们的生活。她坚信“观众也是可以培养的”,并希望“古老”粤剧也能扣动年轻人的心弦。于是,广东粤剧院让粤剧进校园,让粤剧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真正地推广到年轻人这一代去。

此外,曾小敏和她的团队还不忘让人们在线上体味粤剧的韵味。“广东粤剧院的微信公众号更新非常快,接下来会建设摄影棚,专门拍摄短视频,做一些粤剧知识课堂普及,以及经典曲目推广和名家的访谈,与线下相辅相成。”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彭嘉志为代表的粤语讲古继承人也开始思考,如何能让这种广府人的生活习惯延续?他仍然坚信,粤语讲古“借古讽今”这样一种时事的功能不会变, “现在你不但要讲熟这个题材,你还要每次‘讲’都要在这个传统题材里面找出新的东西,而且和当下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观众才会永远觉得你这个故事有新意。”

为此,彭嘉志很注重和观众互动。他表示,以前一个说书人,可能只需寥寥数人就能把一部书创作好,但现在是需要很多人在背后帮说书人去创作更多的话题出来。此外,传播途径也更多元化。除了在讲古论坛讲古以及通过电视、电台等媒介传播粤语讲古,他还在尝试小剧场形式,将粤语讲古和戏剧等艺术一起去展现,“观众不但在里面听到故事,还能在里面听到笑话,同时在里面可以得到一些内心世界的抒发。”

作词人、音乐制作人梁天山也在创造一些年轻人更喜欢的广东音乐。 “响起锣鼓声 好玩试着古装 色板中企定定 欢快出发迎喜庆 沙湾我家乡 飘色是最欢畅”,《我要出色》就取材于传统民间艺术“沙湾飘色”。他说,自己生在广州,长在广州,这些广府文化的东西已经长在自己骨子里了。如今,他正尝试着将现代流行音乐和广东音乐结合,“把传统广东音乐的旋律拆解然后重组,然后用现代音乐制作的技术来包装,做一种新的有强烈广东因素的流行歌曲。”

现代广州人娱乐消费的新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广州焕发勃勃生机,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给了人们更好的生活。近年来,广州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广州的吸引力仍在持续。

“随着广州城市地位的提升,交通的发达,轨道交通的一体化,周边的人每逢周末到天河来消费一下,将会成为新常态。”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天河商圈作为广州商圈的代表,正从传统商场式的商业形态向体验式的商业形态转变。

彭澎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商场业态的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购物中心开发消费者的需求,后者也引导购物中心开发出一些新的消费模式。“现在消费者可以在购物中心里面购物、吃饭、饮茶、看电影、美容等等,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商业体验,慢慢地,大家觉得在这里可以消耗一天的时间都不发闷。”

天河商圈的代表商场之一广州太古汇,就希望为广州那些有精致生活追求的人们提供一个场所。“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广州太古汇总经理黄瑛就表示,当物质文明达到一定高度时,精神文明也需要同步提升,目前广州地区最集中的高端品牌生态圈,就在太古汇。黄瑛同时也强调,广州太古汇并不想成为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高端商场。“我们希望在以最高标准进行软硬件管理的同时,把太古汇打造成一个温暖优雅又充满活力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愿意来太古汇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交际互动、相聚分享。”

现今的顾客从价格导向逐渐转为体验导向,在接受采访时,黄瑛表示,这就需要商场有源源不断的创意,营造更新鲜有趣的体验氛围,增加他们重复到访的理由。为此,太古汇举办了许多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市场活动,让太古汇成为城中乐园及时尚胜地。如曾经举办的《鞋履:乐与苦》展览,通过与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手,将世界级博物馆体验及文化艺术融入商场公共空间及顾客的生活中,展出140多双从1370年跨越至今,时间跨度超过6个世纪的珍贵的展品。还有芝麻街五十周年展、皮卡丘主题展、盛夏篮球名人堂、每年的圣诞派对、新年活动等等。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多元化的娱乐休闲体验,不仅能购物,也能放松减压,并通过参与活动与艺术相通,表达自我。

传统民俗活动的新演绎,成为广州城市形象传播的文化符号,传递给了更多的人。同时,广州城市面貌在不断更新,交通更加便捷,给消费者的选择亦更加多元化。而这些不仅给在广州生活的人更好的体验,也吸引了更多人来广州旅游、玩乐。来自广州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广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23亿人次,同比增长9.23%。全年旅游收入合计4008.19亿元,同比增长10.9%。广府文化在“广州玩乐”中承载,也将和广州这座城市一起,在更广阔的坐标中为人们所熟知。

■策划:罗韵 黄海滨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肖韵蕙 ■制图:廖木兴 ■摄影:郗慧晶 黎慧凝 卢国权 ■通讯员:冯潇慧 林凌 周紫燕 卢国权 刘建玲 邹舒欣 杨静 ■部分资料来源于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上一篇:本月粤A车牌竞价结果:个人牌最低成交价21800元 下一篇:2019年第8期粤B牌竞价结果出炉 个人车牌均价为37048元
本栏随机推荐新闻
·深圳科学家研制出仿变
·南沙:广州一个探索高
·六百师生参观海丝博览
·多角度剖析城市更新
·广州市民10月或可吃上
·7月快递业务量和收入
·“最美急诊护士”大雨
·花都中轴线安置区(罗
·番禺石化大道双向2车
·“互联网+垃圾分类”
·白云区“云湖红棉侠”
·六项重点工作安排!广
·月底到广博会买特色农
·海心沙拟变身“湾区音
·《我爱你中国》词作者
相关新闻
·佛开高速南改扩建 预
·因设备故障 京广高铁
·出租屋深夜运假烟 涉
·夏送清凉 情暖羊城一
·8月广州车牌竞价 最低

友情链接
广州新闻 | 深圳新闻 | 珠海新闻 | 汕头新闻 | 东莞新闻 | 中山新闻
粤ICP备12053410号-1 Copyright © 2014-2018 广东资讯网 版权所有.